台灣企業品牌全球化所遇到的挑戰 Process普羅品牌台灣分公司 2020-03-05 14:29:07 加入我的收藏
【董事會評論報導】
文/Process普羅品牌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李國榮
 
台灣走上國際的企業數不勝數,但就歷年Interbrand的全球最佳品牌排行,卻鮮有任何一個品牌上榜。其實台灣有豐富的製造、醫療與服務業優勢,蘊藏實力的隱形冠軍比比皆是,但願意發展品牌的卻屈指可數。也許Interbrand所欲提醒台灣企業的,是我們該理解是時候從「產業全球化」轉變到「品牌全球化」了,其中的品牌建構與管理已成為企業刻不容緩的重大議題。
 
台灣侷限於代工框架的品牌力
 
普羅自1995年於瑞士蘇黎世創立,並陸續於台北和上海成立辦公室,服務東西方眾多企業,觀察到:在瑞士,多數人知道品牌的重要性,因此起於創業之始,便深知須有品牌建構之實,自然而然慣於尋求品牌諮詢與設計公司的專業服務,從根基做起;在中國,經濟起飛且身為全球的重要市場,以往的企業不管是由內需擴大至外銷,或是二代接班,也急速轉往品牌化的方向前進,確保下波湧浪勢在必得;在台灣,或許是長期整體產業政策使然,即使政府不遺餘力地推廣品牌輔導專案,或民間疾呼品牌化的重要性,以往代工製造思維與成功經驗的模式,遞延了企業投入品牌建構決策的時間,且投資人力與金錢也相對保守。
 
筆者觀察到,大企業與集團普遍已有基本的品牌識別系統,然而在時間推移下,過多接觸點缺乏一致性且完面的品牌管理規範,導致品牌面貌容易因為管理團隊更換而有不同,不利於長期品牌權益的累積。至於中小企業的領導人或有品牌化概念,卻以節省成本為尊,希冀運用現有人力發展品牌,常會面臨經驗與時間不足的困境;心態上也較為「務實」,無法看到短期績效而延遲決策,更甚者無長期管理的系統性思維,反而以短打心態尋找零碎外部夥伴,導致績效不彰,從此對企業品牌化心灰意冷。
 
師法瑞士品牌  「一致」且「持續」與時俱進
 
品牌如同聚光燈,讓產品或服務煥發更好的光澤與形象,進而讓優勢躍然於前,但品牌不是鍊金術,不能將一袋土豆變成一袋金幣。每個成功的品牌故事基礎必然是市場上成功的產品或服務,才能內外一致地展現價值。
 
品牌在瑞士通常是行銷管理的一部分。因此,投資品牌於瑞士企業就如同投資物流或研發般理所當然,瑞士品牌為何總是眾所周知便有跡可循,想想Nescafé、諾華或瑞士信貸,這些家喻戶曉的品牌,皆是草創期便積極投入且持之以恆。瑞士不乏走過兩次世界大戰的企業,儘管行之有年,仍身佔各產業泰斗。 和擁有283年高齡的瑞士鐘錶製造商寶珀或223年的立達工業集團相較,具167年歷史的時尚品牌Bally或輝煌152年之久的雀巢巨人則相對“年輕”……
 
 
全文連結》https://www.process-group.com/taiwan/news-entry/thebod201902/
 
品牌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