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循環經濟以不同商業模式發展,未來有望成為東協循環經濟融資樞紐。 國貿局 2019-05-09 11:11:38 加入我的收藏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概念在新加坡逐漸興起,除了傳統觀念中的環境服務,從事服裝和海事等領域的企業,也以不同的商業模式參與其中。這些商業模式包括「循環供應」、「資源回收」、「產品即服務」和「共享平台」。
 
除了新加坡本地企業,新加坡跨國企業也參與推動循環經濟。戴爾易安信(Dell EMC)在全球展開回收產品的活動,在新加坡和電子垃圾再循環公司合作,從客戶手中回收自家產品,之後轉賣與再循環。飛利浦(Philips)則為旗下燈光業務轉型。與其讓客戶購買電燈等產品並之後丟棄,它在荷蘭為企業客戶推出「燈光作為服務」配套,讓客戶即用即付,並在無需產品時歸還,涵蓋供需兩面的商業模式。
 
新加坡在循環經濟潛力十足,今後有望成為東協域融資樞紐。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研究)維斯瓦納丹(S Viswanathan)表示,如果以4.5萬億美元(約6.12萬億新元)的全球商機,以及4%的經濟複合年均增長率加以計算,新加坡在循環經濟的規模至少達270億美元。目前世界各地的循環經濟普及率還不高。「就算在再製造處於領先地位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在這方面僅占總收入的小部分。」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運營管理學教授巴塔查裡亞(Shantanu Bhattacharya)表示,循環經濟率先在歐洲等市場興起,如今逐漸傳入亞洲區域,過去五年來有更多企業參與其中。
 
埃森哲東協執行董事甘迺迪表示,新加坡企業應該放眼東協和亞洲市場。新加坡面積雖小,但逐漸成為循環經濟的融資樞紐和實驗專區,主要行業包括消費者產品、包裝、電子業和餐飲業。「這兩者能有相輔相成作用,並可帶動這區域採用循環經濟概念、加快科技發展的速度,並且加大這對區域的影響力。」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