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大陸進口鋼鐵產品數量激增,印度政府將檢視目前的反傾銷規定 國貿局 2019-03-03 16:12:19 加入我的收藏
印度於2018年3月前的12個月自中國大陸進口之鋼鐵產品數量較前期激增8%,當地鋼鐵業者對此怨聲載道,儘管印度政府早已對其中近80%的品項課以反傾銷稅,但減緩進口之成效不彰,印度商工部商務部門刻正研議如何扭轉目前的局面。據稱該部門轄下負責WTO協定架構下相關貿易救濟措施之貿易救濟總局(Directorate General of Trade Remedies, DGTR),火速委請總部位於德里的印度外貿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針對政府目前實施之反傾銷措施提出衝擊評估報告。此外,DGTR也與鋼鐵部(Ministry of Steel)等相關各界進行諮商。
 
由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NDA)執政的印度政府,在過去2年內已針對超過400項產品加徵關稅,範圍橫跨蘋果及杏仁等農產品到手機零組件及太陽能面板等工業產品,而上述DGTR委辦的評估辦告於此時出爐,明確指出政府針對鋼鐵及太陽能面板等產業實施的反傾銷干預措施,多無法達到保護本土產業的效果。而印度國內鋼鐵業遊說團體主要關切在於,中國大陸的非合金鋼品在進口印度時被謊報為合金鋼品以規避反傾銷稅,因合金鋼品不論是在應用面還是價格面都是具有附加價值及高價的產品。
 
印度國內鋼鐵產業也已向國會常設商業委員會陳情,受政府反傾銷措施影響,原物料價格在過去2年內已攀升數倍,當地業界表示,國內鋼鐵產品生產成本向來是反傾銷措施之市場參考價格機制訂定的依據,但政府在反傾銷稅實施後至今並未作出合理修正,導致國內生產成本已完全扭曲。DGTR的前身之一,印度反傾銷暨相關稅務總局(Diretorate General of Anti-dumping and Allied Duties, DGAD),在當時公告目前實施之鋼鐵產品反傾銷稅前,係比對國際價格與國內主要價格後訂定市場參考價格,但時至今日,全球鋼鐵產品價格皆已上揚。
 
印度國內相關各界意見反映出,產品價格攀升,先前訂定之市場參考價格如今已與現狀脫節,政府需要予以重新檢視,倘進口價格遠高於目前市場參考價格,在未上修市場參考價格之前無法以反傾銷措施來阻擋進口產品。此外,有印度官員表示,針對已與印度簽署FTA的國家,加徵基礎關稅無法管制自該等國家進口的產品,因此政府考慮修改目前實施的鋼鐵產品反傾銷等貿易救濟措施,改用每公噸產品以美元計價的固定稅率來取代目前的市場參考價格。對此,DGTR已針對來自中國大陸、歐盟、南韓、臺灣、泰國、美國、印尼、日本及馬來西亞等國產品展開888項調查案。
 
儘管鋼鐵及其他金屬產品係印度政府針對自中國大陸進口採取反傾銷措施之主要品項,但以印方對中方展開之反傾銷案件量來看,最大宗品項卻是化學品及石化產品,其中已有41案生效執行。除鋼鐵產業外,印度太陽能設備產業也不斷反映太陽能電池進口量持續增加。
 
DGTR的前身之一,印度防衛措施總局(Diretorate General of Safeguards, DGS)於2017年12月5日依據1999年印度〔防衛措施稅認定暨評估〕關稅法施行章程第5章(Rule 5 of the Customs Tariff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Rules),錄案辦理由印度太陽能設備製造業協會(Indian Solar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 ISMA)代表Mundra Solar PV Limited、Indosolar Limited、Jupiter Solar Power Limited、Websol Energy System Limited及Helios Photo Voltaic Limited等5家業者於2017年11月28日提請政府針對進口之太陽能電池實施防衛措施的申請案。
 
DGTR於完成上案調查後認定,太陽能電池不論是否在進口印度時已組裝於模組或面板中或未組裝,進口量的增加已造成嚴重危害且有造成印度國內太陽能設備製造業者嚴重損害之虞。DGTR依據2018年7月16日止的最終事實判定,向政府建議針對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實施為期2年的防衛措施稅,除中國大陸及馬來西亞外,自其他發展中國家進口的產品皆享有特定程度的豁免待遇。
 
印度貿易救濟總局(DGTR)成立於2018年5月,隸屬於印度商工部商務部門,係政府將主管反傾銷及平衡措施之反傾銷暨相關稅務總局(DGAD)、主管防衛措施之防衛措施總局(DGS)及主管數量管制性(Quantitative Restriction, QR)防衛措施之對外貿易總局(DGFT)整合而成的單一窗口,以利提供全面性及即時性的貿易防禦機制。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