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推動自給自足的產業升級與轉型計畫之可行方案與建議 國貿局 2020-06-19 11:38:33 加入我的收藏
Covid-19疫情衝擊印度國內經濟及出口貿易表現,印度莫迪總理於經濟振興方案下,提出自給自足產業升級及轉型計畫,盼由改善基礎建設、運用創新科技及提升人力資源等,使印度國內供應鏈融入全球供應鏈,提高自製能力降低對進口之高依存度。印度政府文官研究院於本(6)月10日提出綜整此間專家學者分析與看法:
 
印度前推動之自給自足經濟計劃,具體成果有限:早在1990年代以前印度即提出過自給自足與進口替代的目標,當時有鋼鐵、煤礦、煉油等重工業成為印度經濟多元化產業基礎,惟印度在製造品質、技術及產能等方面仍遲無法突破。研析其原因,係政府當產業與貿易政策仍受法規諸多限制級管制,使產業無法順利升級及轉型,例如產業需申請許可、進口關鍵零組件原物料、產品給予諸多限制、課徵高額進口關稅等,使致製造出最終產品在市場不具有競爭力。
 
莫迪政府推動自給自足經濟計畫面臨的挑戰:
 
1.印度國內市場經濟受到扭曲:印度自1991年起以自由化、民營化及全球化等改革逐步開放市場,惟政府仍有諸多顧慮,無法開放市場與自由化(法規鬆綁),例如保護弱勢農民、脆弱的中小企業、扶植不具競爭力之產業等。由政府堅持給予特定產業的補貼及對農業等產業及市場保護政策等加以觀察,即可了解被扭曲之經濟型態。
 
2.印度製造業未能成為帶動經濟成長之火車頭:印度以製造業在GDP占比推升至25%為目標,以帶動經濟發展。惟在推動「在印度製造政策(Make in India)」政策下,目前製造業在GDP占比約17%,尚未能帶動經濟快速成長。
 
3.印度對中國大陸產品的高度依賴:印度對於自中國大陸進口之電子產品、太陽能設備、活性藥物成分(API)等藥品等依賴度甚高。尤其在企業生產成本及消費者低價取向,若無法發展該等產品在地製造之能力,對陸供應練之高依存度,仍暫時無法獲得解決。
 
4.印度聯邦體系形成投資及經商之障礙:由於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法規及政策制定,以及執行上仍存在落差,嚴重影響企業之經商便利度,此尤以製造、醫療及農業等產業更為明顯,影響法規及政策落實,亦使外人在印度投資及貿易爭端不斷。
 
莫迪政府推動自給自足經濟計畫的機會之窗:
 
1.全球製造業自中國大陸轉出:在疫情使國際供需失衡的衝擊下,大多數跨國企業認為製造基地集中於中國大陸有相當風險,積極需找替代或分散生產基地。此時,印度有機會擴大吸引外資,以成為全球製造中心。
 
2.全球面臨人口老化問題,印度則有人口紅利:已開發國家皆邁入高齡社會,國內勞動人口不足生產其所需之消費。惟印度的62.5%人口為介於15至59歲之勞動力人口,為國內外企業所需的生產要素及充沛低成本勞力投入生產。
 
3.印度具有發展經濟條件:印度擁有豐富天然資源、從事生產及農業的人口結構及資源、完整的汽車、資訊科技等產業供應基礎、具競爭力之企業家及創業家,可謂已具備自給自足經濟所需的完整供需要素。
 
印度推動自給自足經濟計畫優先議題及展望:
 
1.推動在地製造:自有品牌與在地製造有密切相關性,任何國際品牌皆源自國內產業發展而成,印度若想將在地品牌推升為國際品牌,政府應向人民推廣在地製造產品,再以品牌提高產品之附加價值,並有利於國內產業發展。
 
2.制訂提升競爭力之政策:市場開放有利於以競爭方式,藉以提升國內產業的創新及營運效能。政府應避免給予特定或既得利益的產業實施優惠措施,並使具裙帶關係之資本主義扭曲市場經濟運作,可能阻礙具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獲得所需資源之支持,並弱化國內企業之競爭力。
 
3.促進重點產業及供應鏈持續發展:醫療、農業及國防產業具特殊戰略利益,政府應對該等產業積極掌握國內外供應鏈,使重點產業可望穩定成長。
 
4.落實政府採購政策:政府目前已提出強制電子招標及政府電子展示等措施,使國內業者可與國外業者可公平競標,除應持續加強實施外,應提升政府採購自報價至付款之所有採購程序更有效率,將有助於業者參與,以政府支出擴大國內內需。
 
5.聚焦發展印度在國際貿易上具比較利益之產業:印度在IT資訊科技產業具有優勢,在此基礎上可發展3D製造、智慧機器與自動製造等,與IT相關智慧製造技術及新智慧製造產業,期使印度IT產業可居於全球領導之地位。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