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生技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國貿局 2020-06-27 11:34:08 加入我的收藏
依據瑞士生技協會(Swiss Biotech Association)本(109)年6月發佈新聞指出,瑞士2019年生技產業蓬勃發展,表現良好,總營業額計為48億法郎,較2018年增加8億法郎。營業額的增加主要歸功於AC Immune,Basilea和CRISPR等公司治療合作計畫和授權許可協議,以及生物技術公司銷售增加,在產品銷售和服務上獲取更高的收入所致。即使在面臨日益增加的地區性貿易政治紛爭及調升關稅等諸多挑戰,生技產業的財務狀況依舊穩健、營收增加、併購持續,產業發展變得更加多樣化,基因療法、人工智能,以及先進生物製劑的生產等引進成為產業經營互補的優勢。瑞士生物技術的國際前景仍深受矚目,專家預計今年瑞士生技業依然受國際投資者青睞。
 
瑞士2019年生技產業共有312家企業,僱用員工人數15,070人。瑞士生技協會另指出,瑞士化學,製藥和生命科學的出口產品其中85%係來自生命科學產業子部門(subsector)例如藥品,維生素和診斷,其中絕大部分是生物製藥和生物技術產品,而此子部門超過三分之一的出口產品係免疫學產品的衍生產品,包括單細胞抗體治療劑。2019年生命科學產業(生技及製藥業) 之生技製藥、維他命、診斷品出口額約為975億瑞士法郎,占總出口總額約40%。瑞士生技業在研發方面(R&D)投資約20億瑞士法郎(2018年研發投資約18.5億瑞士法郎),其中公部門研發投資約10.8億瑞士法郎,私部門約9.3億瑞士法郎。估計至2019年年底該產業尚有約40億美元的儲備流動資金可供運用,此亦顯示此行業擁有雄厚資本可應對未來挑戰。
 
2020年瑞士生物技術報告指出,2019年瑞士生物技術公司總共募集約12億瑞士法郎投資資金,其中上市公司和私人公司幾乎各獲得一半。 CRISPR Therapeutics AG上市公司完成總計4.36億瑞士法郎的融資。其他獲得投資資金的上市公司包括AC Immune、ObsEva、Auris Medical和Biocartis等公司。在私人公司中,ADC Therapeutics公司獲得1.01億瑞士法郎大筆融資,而 Sophia Genetics公司亦獲得7600萬瑞士法郎資金。瑞士跨國製藥集團(如Biogen,CSL Behring,諾華和默克公司)均投入了巨資投資,投資額約已達40億瑞士法郎,以加強高科技生產能力及競爭優勢,因此越來越多的複雜生物製劑和細胞療法獲得批准。此外,尚有諸如SOPHiA Genetics、BC Platforms、Genedata、Insphero、GenomSys和SimplicityBIO等公司正積極開發在生技產業利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瑞士生技協會指出,去年與瑞士生技公司主要顯著的併購或合併案件計有:Pfizer公司以7.81億法郎併購瑞士Therachon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以3.58億法郎併購瑞士Amal Therapeutics公司,瑞典Sobi公司以5.15億法郎併購瑞士Novimmune公司,以及瑞士Anokion以4千萬美元併購Kanyos Biotech公司,日本 YMC Co., Ltd. 併購瑞士ChromaCon AG(金額未公佈)等。
 
瑞士生物技術新創公司在科研產出、生物醫學專利、生物醫學領域創投,以及豐富的人力資源等四大領域表現傑出,以利將研究成果轉化為企業的商業資本,吸引外資投資收購和合作目標。依據瑞士Start up Ticker新聞資料,瑞士生物技術新創公司深受好評。
 
AI革命在瑞士已經進入藥物研發領域、臨床研究、實驗室,診所和醫院。瑞士的生技製藥基礎堅厚紮實,擁有優秀的醫院和大學,例如瑞士聯邦蘇黎世理工學院(ETHZ)和洛桑理工學院(EPFL)。知名的資訊業IBM和Google公司在蘇黎世地區亦設立了美國以外最大的研究中心。瑞士羅氏(Roche)製藥業集團是在結合基因組學和臨床試驗數據資料庫方面全球領先者,年輕的新創公司如SOPHiA GENETICS等致力研發,透過確認患者最好的治療反應子群組資料,提供醫院做出改善個人化特殊治療的決定。
 
Novartis致力完成生物治療及細胞治療新藥的生產線,Sophia Genetics、BC Platforms、Genedata、Insphero、GenomSys及SimplicityBio等公司亦積極拓展人工智慧等技術。Lonza及Bachem等瑞士製藥公司透過與大學醫院及其他高科技公司合作,致力於新冠病毒診斷、舊藥新用、新冠病毒新藥開發,及疫苗開發等,更進一步對抗新冠病毒。
 
資料來源: 瑞士生技協會(Swiss Biotech Association)、瑞士Chemanager雜誌
日期: 2020年6月25日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