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燃煤發電產業沿革 國貿局 2019-02-22 17:48:04 加入我的收藏
2018年底德國最後一個無煙煤〈black coal〉礦區關廠之後,德國燃煤發電產業,特別是褐煤〈brown coal〉產業的未來與終止進程,成了近來產、官、學界議論的主題。本文將探討德國煤炭發電產業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相關發展沿革。
 
德國開採煤炭源自17世紀
 
德國利用煤炭發電所採用的煤炭有兩種,一為無煙煤,另一為褐煤。德國無煙煤的開採起源並沒有確切資料,粗估約在17世紀開始;褐煤開採則於1698年開始在Mücheln/ Braunsbedra一處。過去開採煤炭的用途,包括保暖、鑄造、冶煉鐵用。用於發電則是在工業革命之後,1914年,德國第一座褐煤發電廠Weisweiler正式啟動。
 
無煙煤開採的起落
 
德國無煙煤礦區在極盛時期曾有高達146座,重要的無煙煤區在北萊茵邦〈Nordrhein-Westfalen〉的魯爾區〈Ruhrgebiet〉及Tecklenburger Land與薩爾蘭邦〈Saarland〉,到2000年只剩12個有運作的礦場;2007年德國聯邦議院決議,要在2018年完全廢止開採無煙煤,同時加速關閉礦場時程;到2018年僅剩兩座礦場,而該年12月21日關閉最後一個無煙煤礦場〈在魯爾區的Prosper Haniel〉之後,也意謂著德國正式終止無煙煤開採。
 
儘管停止開採無煙煤,德國無煙煤發電廠仍持續運作,不過也逐年減少發電量。過去因能源產業在水力、風力、天然氣、核能及太陽能的發展,減少了對燃煤發電的依賴性,1957年到2006年無煙煤發電量,每年由1.5億公噸已逐漸降到2,070公噸,加上陸續停止開採,到2017年僅發電370公噸。從事無煙煤開採與發電的就業人數,也由1957年的近61萬人,逐年降到1970年的約25萬人、1995年的少於10萬人,一直到2018年僅有4,125人。
 
德國2018年無煙煤的發電量佔德國總電力需求13.5%,停止了國內的無煙煤礦開採後,無煙煤礦來源由外國進口,如俄羅斯、美國、哥倫比亞、澳洲、波蘭等,隨著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不斷增加,煤炭進口量也逐年遞減,根據德國煤炭進口協會的數據,2017年進口5,140萬公噸無煙煤,2018年已大幅減少到700萬噸,由此顯現德國逐步淘汰燃煤發電的現況。
 
德國政府終止無煙煤開採相關措施,包括2007年12月20日訂立「無煙煤資金補助法」,資助截至2018年底的無煙煤銷售,以及因永久退役而產生的費用,並以補貼方式補助無煙煤礦場關廠後2019年所需資金;對無煙煤礦廠的補貼僅至2018年底止;2009年到2019年間,德國政府由政府預算中提撥資金,補助礦場〈如2018年總計9億3,950萬歐元;2019年總計7億9,440萬歐元〉;此外,礦場員工在過度時期的適應津貼〈50歲以上地下員工及57歲以上地上員工〉。
 
長久以來,開採無煙煤發電,卻也帶來許多永久性的負擔與問題,包括礦山下沉,對建築物和交通造成重大損害,也造成可能產生的洪水風險,必須利用堤防建設和幫浦系統防堵,此外,永久山地破壞,礦山須節水,地下水須淨化,礦井樁必須密封,以防止危及地下水。這些都是未來的保育工作,將由RAG AG基金會、北萊茵邦與薩爾蘭邦政府出資,如RAG基金會自2019年起,每年提撥2.2億歐元進行上述問題的維護工作,包括礦山節水佔66%、圍墾造田措施佔29%、地下水淨化佔5%。
 
褐煤停產議題備受爭議
 
褐煤為最重要的石化能源原料,德國擁有僅次於俄羅斯的世界第二大褐煤儲量。由於在德國褐煤礦產量大,不需補貼即可進行開採。德國政府核准開採的露天褐煤礦場,庫存量約為50億公噸,目前仍有15個正在運作的褐煤發電廠。
 
德國有三個主要的露天褐煤礦區,分別分布在北萊茵邦、薩克森安哈特邦、薩克森邦、布蘭登堡邦Lausitz區。
 
Rheinisch區計有三座露天褐煤礦廠〈Garzweiler, Inden, Hambach〉、 四座褐煤發電廠。2017年開採量達9,120萬公噸。
 
Lausitzer區計有四座露天褐煤礦廠〈Welzow-Süd, Jänschwalde, Nochten, Reichwalde〉、三座褐煤發電廠。2017年開採量達6,120萬公噸。
 
Mitteldeutsch區計有四座露天褐煤礦廠〈Amsdorf, Profen, Vereinigtes Schleenhain〉、計八座褐煤發電廠。2017年開採量達1,880萬公噸。
 
進行開採的褐煤礦區佔地17.73萬公頃,隨著陸續停止開採,其中七成佔地已挪作它用,包括約20%改為農地、約30%改為林地、約13%改為水區。
 
德國是全球最大褐煤發電生產國,其次分別為中國、俄羅斯、美國。2017年總計約開採達1億7,130萬公噸褐煤,發電量達每小時2,750,579百萬瓦(MW/h),2018年發電量佔德國總電力需求24%。截至2018年11月止,褐煤產業就業人數達20,937人。
 
2015年巴黎氣候保護協議中,各國基於氣候保護的目標而達成終止燃煤發電的共識,希望能讓全球氣候溫度至少降低2度〈或1.5度〉。德國政府2016年11月提出的氣候保護計劃,則首次確定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標,預計到2030年,可以將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減少到1990年的55-56%,其中針對能源產業的目標更為嚴格,排放量須減少到1990年的61-62%,而這只有透過廢止燃煤發電才能達成。
 
對此,德國政府計劃到2020年,關閉總計發電量近2,900百萬瓦(MW)的褐煤發電廠,另外也規劃了15億歐元,進行到2021年的煤礦區結構性轉移。此外,於2018年6月6日邀集煤炭產業工會代表、環保團體、工業、學界及相關政府代表等31人,成立「促進發展、結構性轉移及就業委員會」 〈簡稱:煤炭委員會〉,並於2019年1月26日向德國政府提出廢煤發電的具體建議,建議德國政府與各電力公司協商:
 
(一)2022年以前,達到減少褐煤與無煙煤發電量12.5GW。〈經查德國2017年燃煤發電裝置容量為42.5GW,尚剩30GW〉
 
(二)2030年以前,持續關閉煤炭發電廠,預計留下的褐煤發電量為9GW以內,無煙煤發電為8GW以內,換言之,德國煤炭發電在2030年以前,發電量將僅17GW。〈查德國預計2030年再生能源比率將可達總供電量的65%,燃煤、天然氣及燃油降低為35%〉
 
(三)2038年以前關閉德國所有煤碳發電。〈經查該年限比該委員會先前提出2035年的目標延後3年,較德國煤炭產區受到衝擊的四邦邦政府要求的2040年,提早2年〉
 
此外,煤炭委員會也建議德國政府提撥相關經費,作為配套措施,包括:
 
未來20年提撥400億歐元補助煤炭產地包括德東布蘭登堡邦、薩克森邦、薩克森安哈特邦,以及德西的北萊茵邦。
 
每年提撥20億歐元補貼發電廠發電成本,穩定電價。
 
50億歐元以上支應與煤炭及發電產業相關人員,因提前退休所造成的損失,以及年輕員工進行轉職訓練,並依薪資差距相對補償等經費。〈經查直接員工有2.1萬人,間接相關工作計達8萬人〉
15億歐元作為礦區及發電廠周邊交通設施及道路之重建工程。
 
對於此份達336頁的德國燃煤發電終止時程相關建議,部份居民因將有遷居威脅及遷居條件不佳的情況,計劃透過「保留家園」聯盟進行示威抗議活動;另外能源廠RWE也因建議報告與其企業縮減員工計劃的時間表無法配合不甚滿意;而建議保留森林區Hambacher Forst而不予砍伐,對環保主義者而言,則可謂成功了一半,畢竟份報告只是建議,最後還是要等德國政府的決定。
 
就Merkel的德國政府來說,仍須考量現實的政治面,今年秋季將在薩克森邦〈Sachsen〉及布蘭登堡邦舉行邦議會改選,對此聯邦政府和邦政府都相當重視,因為新興的極右派民粹主義政黨AfD在此兩邦勢力非常大,屆時終止煤炭發電將是熱門的競選議題,目前AfD是大力鼓吹繼續開採煤炭。因此德國政府最後將如何決定,值得觀察。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