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減電池成本為電動汽車產業最緊迫挑戰 國貿局 2019-07-29 09:55:52 加入我的收藏
資料來源: 華爾街日報
 
2018年是電池成本下降充滿希望之年。據估計,包括控制軟體和冷卻系統在內,與2016年和2017年相較,成本下降24%。製造產能已大幅擴張使單位成本降低,而鈷、鋰和鎳等關鍵原材料價格亦下降。在此情況下,通常會認為電池成本緊縮模式將持續,但鋰電池與消費性電子產品不同。對於汽車製造商,押注電池成本持續下降似乎是一種冒險策略。車用電池生產涉及價格波動性大的商品。雖然2018年價格下降,但隨著對增加採礦和加工產能的投資放緩,未來價格很容易再次上漲。
 
另一個問題是,東南亞電池製造商對此項需要鉅額投資但並未創造利潤的行業持謹慎態度。特斯拉供應商Panasonic已經停止對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giga factory)進行投資,轉為專注於提高報酬率。福斯汽車6月自行投資電池生產,入股的瑞典電池新創公司Northvolt,某種程度上是擔心無法從韓國LG Chem和中國大陸 CAT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等公司買到足夠的電池。
 
此外還有火災風險。隨著電池製造商試圖將更多電力塞進更小的空間,使用高揮發性物質的鋰離子技術可能會達安全極限。目前雖還有一些更穩定的技術,但皆尚無法達到現有的鋰離子產製規模。如果電池成本無法繼續下降,可購買得起的長途續航電動汽車將仍然是一個遙遠的夢。汽車製造商需要尋找其他方法來達到碳排放規定,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將是選項之一。短程續航電動汽車亦是另一種選擇,但需仍要在充電設備上進行大量投資,才能舒解消費者的「里程焦慮(range anxiety)」。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