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汽車產業問題成經濟成長阻力 國貿局 2019-02-16 14:12:13 加入我的收藏
德國的建築產業持續蓬勃發展、就業市場全面展開,然而,德國經濟前景卻仍蒙上陰影。各大經濟研究所紛紛調降德國2018年及2019年的經濟預測,主要的問題除了國際貿易衝突外,所有矛頭都指向德國汽車產業問題。
 
德國汽車產業過去幾十年來,算是為德國帶來富裕的關鍵產業。然而位於Essen的德國經濟研究所RWI(Leibniz-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forschung)日昨發布其最新經濟預測,標題卻是德國汽車產業正在抑制德國經濟發展。
 
正如其他經濟研究員在過去兩個月裡所做的向下修正,RWI董事總裁Christoph Schmidt預測,今年與明年國內生產總值將都只成長1.4%。
 
RWI景氣研究部門主管Roland Döhrn進一步指出,向下修正的重要關鍵在於德國汽車產業面臨的問題,比原先預期的還要難解。此外,慕尼黑Ifo研究所景氣研究主管Timo Wollmershäuser日前也對汽車產業是否能回到過去榮景表示懷疑,畢竟全球汽車市場需求已在下滑。
 
Döhrn認為,汽車產業的問題,並非僅止於為因應2018年9月1日生效的新排放測試標準WLTP產生困難,還包括因柴油車醜聞、加上傳統燃油車過渡到電動汽車,所帶來的生產趨勢未明朗化所致。
 
另外,經濟學家Peter Bofinger也對汽車產業持懷疑態度,這對經濟發展是一大不確定因素。
 
Ifo研究所已將今年的預測下修至1.5%,明年甚至調降到1.1%,不過下修動作並不僅止是因為汽車產業帶來的影響,Wollmershäuser認為整個德國經濟已進入降溫階段。這也印證了日昨Ifo發布的商業景氣指數,連續第四次下滑,跌到101點,而經濟學家之前預計會下降至101.8點。。
 
Ifo研究所此一針對9000名德國高階經理人所做的月調查結果顯示,管理階層對現階段及對未來的預期都是負面,只有建築產業對現階段仍相當樂觀,但未來發展則將緩和下來。Ifo總裁Clemens Fuest表示,今年德國經濟已陷入困境。
 
整理各大經濟研究所對於明年的預測,落在1.1%到1.6%之間,主要在於自今年夏季開始陷入低迷之後,遲遲未能再度提振,而成為2019年預測的基礎。
 
相較於去年十二月對未來的樂觀,當時經濟學家預測2018至少有2.1%或甚至2.5%的成長,然而如今,實際上將只有1.5%。預測與現實間的差異呈現的就是經濟轉型,只要經濟穩定上升(或穩步下滑),大多數經濟學家的預測都非常可靠。然而,很難預見到轉折點。
 
目前各經濟研究員談論著對未來預測的不確定性,沒有人會知道此一趨勢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不過經濟學家Peter Bofinger則相當樂觀,認為貨幣政策仍在擴張,財政政策正在加速,中國經濟增長趨於穩定,石油和商品價格正在促進經濟發展。
 
從積極面來看,Bofinger也認為Trump似乎對關稅議題更加謹慎,義大利政府也正試圖在預算糾紛中與歐盟委員會達成協議。然而,卻表示汽車產業對德國經濟正帶來成長壓力。
 
另外,除了Ifo商業景氣指數下跌外,就業機會也維持停滯狀態,Bofinger認為職缺多寡顯示企業是否會持續擴展業務。
 
截至目前為止,所有經濟觀察家都預計不會出現經濟衰退,但有明顯放緩趨勢。只是預測有可能反成為預言的指標,因為在一致看衰的情況下,企業投資意願低落,而導致負面的滾雪球效應。
 
由於德國已歷經九年的穩定成長,很可能每個人都認為這種繁榮即將結束。因此,RWI建議德國政府,不應將所有盈餘用於公共事業,因為明年開始執行減稅制度,將使得整個國家包括各邦、地方政府和社會保障基金總計粗估560億歐元盈餘,到2020年只剩300億歐元。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